从Internet到WWW到IE
2007-10-22 15:30:16
从Internet到WWW到IE
“上网去!”上什么网?——自然上的是因特网!
“你知道什么是WWW?”——知道,这不是什么“万维网”吗?
又是因特网,又是万维网,怎么回事?我到底上了谁的网?
以上是大部分有过上网经历的同学的疑虑。当然,这并不妨碍他们照样地在网上潇洒地查资料、聊天、玩游戏、发E-mail……。
可是,不以在网上消遣为唯一目的中学生来说,有必要搞清楚这一问题。本文就帮你理清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。
因特网和万维网是两个层面上的东西
因特网,英文名称叫Internet,英语中,Inter是“(国家)之间”的意思,net是“蜘蛛网”的意思。Internet是个复合词。中文曾译为“国际网络”、“国际互联网”。1997年全国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推荐使用中文译名“因特网”,也算是一种中西合壁吧。
首先,因特网和万维网诞生的年代就不同。
先说说因特网的发展史。计算机自1946年诞生以来,历经几个阶段的发展,现已成为人手、人脑、人眼、人耳……的延伸,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但至上世纪70年代之前,计算机还只是“机自为战”,它的功能也仅仅是和发明它的衷一样:计算机的快速与准确。在计算机很贵很少的年代,不拥用计算机的客户就想,能不能把计算题目要用的数据和程序利用通讯线路送到计算机上,再通过电话线把结果送回来?——这就是有关计算机网络(还不是因特网)的最初设想。在这个系统里,提出运算要求并输出输入数据的设备叫终端。这样一套系统叫联机终端系统,简称联机系统。后来,随着计算机成本的下降和小范围的普及,人们又设想,能不能把多种档次和运算能力的计算机联在一起,使得档次高的计算机能为档次低的计算机服务,让计算机们互为终端。1969年美国国防部首先建立了这个系统,它就是今天因特网的前身。这中间还有一段趣闻:当时处于“冷战”时期,全球苏、美两家对峙,美国人想,计算机互相连接的方式,不能象串联电路一样,一时打起仗来,断其一点,整个网络就瘫痪了。计算机连接的方式应该象net(蜘蛛网)一样,才能更好地在战时发挥作用。直到此时,网状拓朴结构的计算机连接方式,才叫真正的因特网。因特网利用工具(计算机)的共享,达到了资源的共享。这时,在计算机之间传递的不仅是计算机的数据和结果,还能传送文字信息。文字信息加上数字信息我们叫“纯文本”信息。所谓纯文本指的是文章只是由字符(字母)、数字、标点符号、空格、另起一行(段)这样一些我们称之为文字字符的符号组成的。说起来可能不相信,今天我们在网上感受到的声音、图画、图像、电影等各种媒体的表现手段都与初期的因特网无缘。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89年。这年,在欧盟,一个叫廷·伯尔纳斯——李的工程师首倡、并创造了一种“超文本标记语言”(html),制订了在因特网上传输这种超文本文件的超文本协议(http)。最初的用意是利用这种超文本传输协议,把该实室同行们的文章以超文体形式存放在服务器里,再通过“超链接”这种形式把相关的文章链接在一起。这样在阅读一篇文章时,可以通过超链接形式再找到内容相关的其它文章,以扩大信息流量。这便是万维网的雏形,至1992年,万维网在欧洲粒子实验室范围内广泛使用。至1993年全世界有了50个这样的万维网服务器。1993年2月,美国国家超级计算机中心开发了一种专为浏览万维网的软件,使得万维网具备了商业上的意义。自此,万维网得到迅速发展。
再来比较一下两网在功能上的区别。
为了进一步地讲清楚两网的区别,有必要再说说“超文本”的功能。“超”文本是和“纯”文本相对应的。超文本“超”在何处?一、如前所述,纯文本的文章仅由字符、数字、标点符合、空格和“另起一行”等符合组成,而超文本语言和超文本传输协议传送的文件
下一页
返回列表
返回首页
©2025 蚌埠市信息技术协会 电脑版
Powered by iwm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