计算机病毒25岁了
2007-10-11 17:37:53

    2007年7月13日,计算机病毒25岁的“生日”。
    第一个计算机病毒Elk Cloner,是美国匹兹堡一位高中生的恶作剧,恐吓的色彩并不严重。它主要骚扰不知情的Apple II用户,使对方的电脑屏幕显示出这样一首短诗:
It will get on all your disks
It will infiltrate your chips
Yes it's Cloner! …(
    这一年,是1982年。IBM的个人电脑刚刚诞生一年(针对PC的病毒,直到1986年才突然出现)。世界各国的科学和商业机构普遍还没有应用电脑,而计算机用户基本上是某些特定用户和技术发烧友,他们用软盘来交换文件。
    从这个令人厌恶的“良性”病毒Cloner开始,电脑病毒在25年内经过了爆炸式发展,在世界各地迅速传播。尤其是互联网兴起之后,联入网络的PC和笔记本电脑都显得脆弱不堪,非常容易被恶意软件攻破,而恶意软件也从最初的小孩子的恶作剧,发展成一个巨大的产业。
    全球为防治恶意软件而花费的金钱,已经无可估量。但按照美国普渡大学的计算机专家Eugene Spafford的估计,每年因恶意软件造成的直接损失,应该在几百亿到几千亿美元之间。
    和最初的病毒、蠕虫(与病毒相似的程序)类似,今天的恶意软件通过电子邮件附件、网页和直接攻击等形式,将自己复制到毫无防备的电脑中。但和之前单纯破坏电脑系统不同,现在的恶意软件会监控用户对键盘的使用,获得社会保险的号码,或利用这台电脑发送那些教授人暴富秘诀的垃圾邮件。通过这些程序,攻击者甚至可以遥控被感染的电脑。
    老式的恶意软件,大多是吹嘘自己的技术,在互联网网页上挂出一幅头条新闻来炫耀。2003年初,SQL Slammer蠕虫病毒使全球的网络出现故障,网速近乎于“爬行 ”。Spafford表示,新的恶意软件往往出于获取经济收益的动机,它更为狡猾,更像一条寄生虫。它也会造成伤害,但“它不会‘杀死’主机,因为这同样会杀死它自己。”
    发表在本周《科学》上的一篇评论中,Spafford和佛罗里达理工学院(the Florid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)的计算机科学家Richard Ford发出警告:病毒正在侵蚀其他领  域——手机、家用电子产品日趋智能化,而且开始联接成网络,这正是病毒的新乐园。原则上,病毒利用漏洞,通过蓝牙无线网络在手机间传播。“手机病毒已经不是杞人忧天了,”研究者再次强调。
    目前,恶意程序导致的后果是多方面的,也就无法用简单的方式来解决,并有可能不断变种,导致情况越来越糟糕。“大量的问题,其实是和人性有关。” Spafford表示,消费者要求电脑的功能越来越多、越来越强大,给病毒和僵尸提供的藏匿空间也就越来越大。电脑和软件应该配置相关工具,帮助它们更好抵御恶意软件,但人们常常会关掉防火墙去玩游戏。
    6月下旬,美国一个国家研究委员会发表了他们的报告,呼吁各界投入更多精力和财力,来研究如何改善网络安全相关技术和政策。Spafford表示,未来十年内,如果这个计划受到持续关注的话,政府机构和产业界的协同努力,有望遏制恶意软件的增长速度。
    早期计算机病毒发展史
    早在1949年,距离第一部商用计算机的出现还有好几年时,计算机的先驱者冯.诺依曼在他的一篇论文《复杂自动机组织论》,提出了计算机程序能够在内存中自我复制,即已把病毒程序的蓝图勾勒出来,但当时, 绝大部分的计算机专家都无法想象这种会自我繁殖的程序是可能的,可是少数几个科学家默默地研究冯.诺依曼所提出的概念,直到十年之后,在美国电话电报公司(AT&T)的贝尔实验室中,三个年轻程序员道格拉斯.麦耀莱、维特.维索斯基和罗伯.莫里斯在工余想出一种电子游戏叫做"磁芯大战"。 
    1975年,美国科普作家约翰.布鲁勒尔写了一本名为《震荡波骑士》的书,该书第一次描写了在信息社会中,计算机为正义和邪恶双

下一页
返回列表
返回首页
©2025 蚌埠市信息技术协会 电脑版
Powered by iwms